晔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凭心而论,刘永也认同刘备选择东征的时机其实是比较适当的。
因为此时曹丕刚刚篡位,立足未稳,关中的驻兵不足以支撑大规模伐蜀。而且如果曹魏真要伐蜀,在曹魏动员期间,汉军可以从容撤军布防,就像当初刘备第一次打算东征的情况类似。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建安二十年),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
既然伐蜀不成,曹魏最好的选择就是与蜀国一起攻灭吴国。正如刘晔所说“蜀得其外,我得其内”,曹魏应当与蜀汉夹攻孙权,与刘备瓜分吴国。
因此蜀汉东征的时机非常好,不仅没有后顾之忧,反而可能有曹魏的援军。
便宜父皇就在这种时机下选择了东征,动员了蜀汉主力共四万人,并征召五溪蛮夷沙摩柯约一万人,大军共计五万,分三路进攻东吴。同时,东吴也完成了战略动员,共计五万余人在荆州防守汉军。
汉军以劣势兵力伐吴,战术上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没有曹魏帮助,最好的结果就是夺回荆州故地。
恐怕便宜父皇本人也是这么打算的,根本没有想过灭亡东吴,更大的可能是以打促谈。或者是等待曹魏的行动,又或者是以军事压力迫使东吴求和。
因此在实际作战中,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言:“蜀自出军至覆败,整整一年;兵屯峡口,亦历七八月之久。蜀军连兵立屯,作固守状,并未试图强攻。”
意外的是,曹魏在蜀吴两国决战期间选择了观望,而便宜父皇刘备也在战略相持阶段翻了车,蜀汉从此元气大伤。
所以,刘永左右不了夷陵之战的胜负,他所能努力的只是在吴蜀两军僵持不下时尽力劝说刘备撤军。
或者往更坏一步打算在汉军倾覆后阻遏吴军,力争保存有生力量以及保护伐吴果实。
…………
“禀殿下,您吩咐的事项奴婢已办妥,特来复命。”尖细谄媚的嗓音打断了刘永的沉思。
一名头戴巧士冠,身着禅衣宦侍模样打扮的人登上城东墙垣,俯身朝挺立城头的刘永行礼。
并从衣袖中取出一份地劵恭敬地奉上。
回过身来,刘永接过地劵,劵是铅质制作,长一尺五寸、宽约一寸、厚一分,有隶书三行,书曰:“章武元年辛丑七月甲午朔廿八日,鲁王官大奴徐胜,从宜都府丞邓凯买所名有广德亭部罗陌田百顷,贾钱千八百万,钱即日毕。田东比陈忠,南比孙仲文,西比张淮,北比大道,根生土着毛物,皆属徐胜。时旁人郡功曹詹晏、督邮樊朋皆知券,沽酒各半。”
章武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鲁王的大奴婢徐胜从宜都郡丞邓凯手中购买了其名下位于广德亭的沟田一百顷,购钱一千八百万钱,钱款当日付清。所购田地东至陈忠的田地,南靠孙仲文,西接张淮,北邻官道,这些范围内的田土以及田中生根的植被、长毛的兽物全部归属徐胜所有。交易时宜都郡功曹詹晏、督邮樊朋在旁边做见证,契券签订完成后沽酒酬谢在场者,徐胜和邓凯各承担了一半的沽酒钱。
刘永细读购地劵文内容两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让徐胜去向秭归大姓邓凯买地,如今地买来了,刘永大计的第一步算是完成了。
刘永希望秭归能成为汉军东征的桥头堡,城池固、积粟多、甲兵盛、军械足,进可攻,退可守,无敌于天下。
这也是刘备以战事凶险为由将他留在秭归刘永顺水推舟并不反对的原由。
而这购地即是刘永发挥农学知识试验提高粮食产量、屯田以达到“积粟多”这一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