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府君担忧孤的安危,愚以为大可不必。明府君威风凛凛,用雷霆万均之势铲除文氏,虎威不可冒犯,震慑一郡,区区毛贼岂敢在郡中放肆猖獗。况且有壮士柳休然侍卫在侧,虎狼之士护卫身旁,安全应当无虞,府君无需挂怀。”
“殿下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出居城外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只是……”廖化拿手抚摸颌下短而浓密的胡茬,沉吟不决,显得有些为难。
瞅见廖化这副扭扭捏捏的样子,刘永瞬间明白这货恐怕早就愿意答应的,只是在这儿故意摆出他为难难办,想卖一个好价钱。
“只是什么?廖府君有什么事但讲无妨。”
见自己的意图被识破,廖化也不卖关子了,开门见山道:“殿下不愧天资聪慧、英武不凡,一下就看穿了臣的心思,臣也不藏着掖着了,臣出任宜都郡守就是接了一个烂摊子,郡中衰败荒芜,人物凋零,如果不想些另辟蹊径的法子,想要等郡中慢慢恢复元气生机恐怕得好几年。然而现在宜都又碰上战事紧急,战火随时可能重新燃烧到秭归,慢慢休养生息无论是时间还是条件上都不被允许。殿下非常聪明,臣想问问殿下有没有方法能让宜都尽快兴旺强盛起来且无需花费数年时间?”
搞了半天在这儿等着我呢,刘永心里暗道。
关乎政事民生,刘永没有草率作答,而是深思熟虑了足足有一刻钟,整理了一下思路,组织好语言才对廖化说道:“承蒙廖府君看重,不以寡人年小智微轻视寡人,反倒咨询寡人郡务政事,寡人思前想后倒有三计,可以帮助廖府君振兴宜都。”
“愿闻其详。”廖化搓了搓手,摩拳擦掌,十分期待。
刘永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先抛出振兴宜都郡要达到的效果,先说总论后分点详谈:“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足食又在强兵之前。”
“第一计,因为战乱动荡民户逃亡、田土荒废,希望廖府君能厘清秭归县各乡、亭的无主之地将之收归官府所有,然后派遣郡卒在上面实行军屯。军屯所得与郡府六四分成,屯田吏卒所得六成当中,其中三成由军吏按品秩级别分配,另外三成平均分配给所有屯田士卒。”
“善!”廖化神奇的盯着刘永,原本他只是死马当活马医,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这一试成功了、试对了。刘永提出的这个计策不错。
“第二计,巫县在秭归以西毗邻巴东郡郡治鱼腹县,位于后方暂时不用担心刀兵之灾,府君同样应该丈量清楚巫县无主的土地,招募流民、佃农、穷人到巫县安家,授与田土,官给耕牛、农具、种子,约定田税十税五。”
“以上两计既可以充实宜都的户口、兵源又可以增加田税、粮食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刘永语气平稳,清楚明了的讲出第二点,廖化是彻底服了,惊为天人:“殿下年仅十岁竟有这般见识,当真天才英博、亮拔不群,臣不如也。”
从诛除文氏到现在,对于如何发展兴复郡中廖化思忖终日仍然没有跳出“诛暴扶弱”、“省爱民役”、“教化风俗”、“倡学止恶”的思想桎梏,截然相反的是鲁王不过思考了片刻,就智计频出。
他中人之资,是真的比不了啊。
“谢廖府君夸赞,君过奖了。”客气一句,刘永继续吐露计策:
“第三计,宜都郡领县五:巫、秭归、夷陵、夷道、佷山。吴军主力被我们汉军主力纠缠在秭归以东的夷陵、夷道,无暇它顾。佷山县在秭归东南、夷道以西,孤悬在外,廖府君何不趁此机会派兵驱逐东吴所置的佷山长、丞、尉,选派郡朝吏员担任佷山长吏,将佷山县全境纳入宜都郡府的势力管辖范围,收复佷山县。”
讲到第三计刘永一边讲,廖化一边命令郡功曹詹晏提笔记录在竹简上面,等詹晏记录完第三计的内容廖化又把刘永第一计、第二计的内容大概复述出来,让詹晏记下。有纰漏错误的地方还请刘永校正了一下。
待三个计谋完完整整的记录在册,廖化认真详读了两遍,也向刘永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殿下的一、二两计都尽善尽美,无可挑剔,唯有这第三计…………不同于巫县走水路离秭归很近,佷山离秭归陆路有三百六十余里,又不通水路,路途遥远,反倒离夷道县城只有二百余里,万一有事臣恐远水解不了近火。”